本报记者马敬泽
9月16日,上海海事大学原校长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港航供应链专家委员会主任黄有方在2025工贸港航全球协同论坛暨第二届首席供应链官论坛上以《2025中国工贸港航协同发展趋势》为题分享看法。
黄有方从“工贸港航协同与供应链韧性安全”“工贸港航协同发展的动态与趋势”“对我国工贸港航协同发展的建议”三个方面展开。他指出,工贸港航协同与供应链韧性与安全之间存在紧密联系,一方面,港航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有力保障,他们对中欧班列、海运等全球物流网络的构建布局,都是为了实现供应链的自主可控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,也需要有安全的国际港航体系为支撑。
另一方面,工贸港航协同是供应链安全韧性的学术热点,是机构评估指标的组成部分,也是企业生产运营布局重点考虑的因素,业界对“短链”和产业集聚的需求,对工贸港航协同发展提出更高要求。
当前,我国国际贸易90%靠海运完成,海运是维护我国产业链、供应链安全的生命线,不过,当前全球供应链的诸多不稳定、不确定性因素,对我国制造业出海和全球货运贸易构成挑战。
对出海企业而言,如何维护自身供应链安全稳定?黄有方指出,海外关键港口通道安全对维护供应链韧性安全而言十分重要,是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的对象。同时,数智化、标准化、绿色化也是企业在港航领域需关注的趋势,在各国布局绿色能源的当下,能否在绿色能源领域抢占先机,决定了未来世界主动权的归属。
对工贸港航协同发展,黄有方提出多点建议。首先,我国应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跨部门协作专班,梳理重点工业品流向、海外供应链风险点,建立预警机制。
其次,应加快推进海运网络全球安全性布局,加快在海外打造“通道+枢纽+网络”的物流运行体系,完善全球海运干线网络。
再次,要强化新时期国货国运机制,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,承接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的供应链全程物流服务。
最后,在创新港航供应链企业服务内容、构建港航供应链服务评价体系、打造面向未来的全球人才团队、重视文化引领作用等方面,相关各方也需要加紧布局。